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新农科双创人才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2-04-20浏览次数:1163


一、成果简介

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学校针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双创人才的需求和教育部新农科建设的要求,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新理念,创新了融合-协同-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双院制”协同育人为抓手,本硕博纵向贯通,产学研横向融合,校企生良性互动,采取“3+1”、“2+2”、“1+2+1”办学模式,通过“四化两制”培养方式,设立新农科绍骙试验班、牧原创新班、特色软件班、正大创业班、傲农创业班、葡萄酒创业班,创新了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新体系通过树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三个融合协同五维实践实施八项举措贯通构建了富有特色的“1358” 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了地方高等农林院校本硕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顶天立地” 新农科双创人才,为中原更出彩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成果主要内容

新时代,面对社会发展需求,农科的双创教育存在困境,主要包括:新农科双创教育的理论研究匮乏、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实现的路径还不清晰、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有待重构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学校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一是深入学习,组织学习中央精神和新农科建设系列会议精神。二是组织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多次专门召开全校性研讨会组织师生进行深入讨论。三是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文件,指导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四是以研促建,依托教育部和河南省新农科研究和改革项目,强化理论研究。五是成立组织,分别牵头成立了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新农科建设研究分会等。六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以项目引导带动双创人才培养,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强化双创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一个目标、三个融合、协同五维实践、实施八项举措”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树立人才培养目标

树立培养知农爱农兴农新农科双创人才、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2.强化三个融合

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教育中引入思政元素,强化耕读教育,厚植三农情怀,激发学生双创热情。二是建立“双导师”模式下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导师和双创导师加入学生双创团队,鼓励基于专业的师生共创项目等。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一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协同推进第二课堂的开展。两课教师担任导师参与学生红色社团的建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双创训练项目等。二是各部门协同联动。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协同推进第二课堂开展。三是坚持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项目驱动第二课堂开展,实现学生全员覆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

3)教科创与产学研融合

一是成立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新农科教育研究分会和河南省农林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联盟。二成立了10个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产学研各方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和共同发展,实现了产学研各方的良性互动。三是成立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实施科技创新中“研”的要素融入双创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实施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参与国家农高区、“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共建河南现代农业研究院等,通过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创新项目驱动,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创人才。

3.协同五维实践

学校围绕实践育人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德育实践、教学实践、科技实践、创业实践、社会实践五种实践育人协同推进、有机融合,贯穿育人全过程,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维实践育人模式。

4.实施八项举措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培养模式。二是优化专业布局,推动内涵发展。三是创新课程改革,塑造教学新形态。 四是推进基地建设,强化双创育人。五是培育优质师资,提升育人水平。六是强化协同创新,打造育人共同体。七是深化开放合作,构建合作新模式。八是完善质量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成果的效果

成果的实施引领了河南省新农科建设,辐射全国部分同类院校,毕业学生获社会高度认可,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1.成果丰硕。共发表论文54篇,其中C8篇;出版著作10余部;省级以上新闻报道21篇;制定文件30余个;5年来,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银奖3项,铜奖10项,省级奖励95项,连续4年蝉联河南省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获批省级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省级以上一流课程104门;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校获评全国第二批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2.人才辈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张改平等一大批杰出科技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学校共当选中原学者9人;涌现出了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上市公司希芳阁CEO王洋洋等双创典型;涌现出了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柳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刘英杰等基层就业模范。“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双创标兵”2009级校友杨超飞、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泥坑博士”吕伟增等毕业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武书连2021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名第99位,河南排名第2位。近年来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左右,考研率39%左右,并稳步提升。

3.杰出贡献。学校双创实践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河南粮食总产连续实现十三连增提供了科技支撑,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人称“郭小麦”的郭天财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田间地头就是他的课堂,被评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改平院士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4.示范引领。学校先后应邀在教育部大学生基层立业座谈会、农业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校(院)长联席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介绍双创教育经验。作为唯一省属农林高校在教育部新农科北大仓行动、全国新农科建设推进会、耕读教育研讨会等相关会议做典型发言3。《中国教育报》刊发尹新明副校长文章《突出特色抓改革 协同创新促融合》,介绍我校新农科建设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学校双创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四、成果的创新点

1.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一是发展新农科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新农科建设“三部曲”支撑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技术提升改造传统涉农专业,布局新兴涉农专业。把立德树人和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丰富双创教育理念。把创新精神融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中,强调更关注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两者的共性要远远大于其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三是双创人才融合培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的交叉渗透,使受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成为专业迁移能力较强,一专多能型人才。

2.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组建联盟发展机制。2018年组建河南省农林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2019年成立河南省龙子湖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盟;2020年成立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2021年召开河南省新农科建设推进交流会等。

二是创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本硕博纵向贯通与双院制协同育人为引领,强化产学研横向融合,校企生良性互动,构建跨院校、跨专业、 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联盟高校“一共四互”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即资源共享、平台互用、导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协同机制。

3.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培养模式有创新。实行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3+1”、“2+2”、“1+2+1”、“4+2+N”、“双学位”、“主辅修”等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创新班、特色班等。

二是双创载体有创新。实行项目引导与老师参与的低年级创新实验训练,项目带动与老师参与的高年级创业实验训练,课程模块制度化,以赛促练,以练带训,全覆盖。

三是创业实践有特色。例创业三金计划:激发金点子、孵化金种子、扶持真金子。二课堂实行学分清单制等。


成 果 网 址: http://jwc.henau.edu.cn/plus/list.php?tid=350


1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