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2-04-20浏览次数:634


【成果简介】

由河南师范大学罗红艳、万运京、唐香玉、张银付、张利远、郁涵阳共同完成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该项研究着眼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从学术理论-改革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问题,积极探索了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整体推进“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院”—“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成果通过“两会”代表议案,引起国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被5家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发表多篇顶尖论文,其中《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其价值重塑》被教育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采纳,省内外多所同类型高校积极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取得良好成效。本项目的研究与应用,为国家特色骨干大学改革建设,提供了理论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

【成果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广泛深入推进、普及化时代逐渐来临,高等教育分类、特色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从国家层面看,从985工程、211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工程、从学校中心到学科中心的战略转换,极大加速了高校分类、特色发展的进程。从河南省层面看,《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省属高校将区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和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全省教育大会更是提出,遴选“行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成为特色骨干大学,打造本科高等教育的第二方阵。2020年《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方案》正式出台,包括河南师范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正式进入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行列。河南师范大学以本项目为抓手,以理论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颇具前瞻性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改革经验,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特色骨干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具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一、重点内容

(一)以认识论为基础,探索了一流本科教育的价值必要与现实可能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本研究认为,新时代一流本科建设体现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导向,体现了特色骨干大学对办学质量的诉求,也体现了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顶尖高校主要从事学术型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教育恰恰是类似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之类高校的职责之所在。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既不同于“双一流”高校,又区别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同时,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学科专业的综合性、高水平为其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二)以差异论为基础,探索了特色骨干大学再特色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从差异论的角度出发,本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探索了新时代师范大学面临的从去师范化到再师范化的二次转型。再师范化转型不只是从“教师教育”到“师范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重新转换与回归,还是对更有质量、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师范教育的迁跃与提升。师范大学再师范化亟待形塑“三个优先”的地位观;树立“两个为主”的战略观;强化“三个把关”的质量观;凸显“四个差异”的特色观。

(三)以区域论为基础,探索了特色骨干大学人才培养彰显地方性的实现路径

从区域论的角度出发,项目实施学校河南师范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关键使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现代化河南建设,面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基础上,以“四有”好老师为指导,聚焦教师培养主业,培养造就堪当民族振兴大任的“豫派良师”和“豫派实践型教育家”。“豫派良师”关注教师培养的整体性规格;“豫派实践型教育家”解决教师培养的高位追求。“豫派良师”“豫派实践型教育家”素养规格综合考量“个体人”+“社会人”+“职业人”+“时代人”+“中原人”多维度因素予以构建。通过豫派良师、未来豫派实践型教育家的培养,引领河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四)以过程论、因素论为基础,探索了特色骨干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从过程论、因素论角度出发,河南师范大学从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两个层面探索了“全链条、多要素、强支持”豫派良师培养体系。学校以“全链条”为理念,以“全程设计、分段培养、环环相扣”为原则,有效实现了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一体化、无缝对接,把好培养培训入口、过程、出口每个关口,扣好大国良师成长中每一粒扣子;以“多要素”为理念,着力建构培养目标体系、素质规格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以“强支持”为理念,从组织平台再造、职能关系调整、制度体系设计、资源条件保障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探讨促进豫派良师、豫派实践型教育家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支持体系。

在河南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推广交流活动中,做《河南省“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及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与实践》主题报告

二、成果特色与创新点

(一)探索了特色骨干大学“再特色化转型”的价值必要与“3234”实现路径。研究认为,进入新时代,振兴教师教育的关键在于破解去师范化困境,而再师范化则是化解困境的有效之路。实现再师范化转型,形塑“三个优先”的地位观,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师地位、优先振兴教师教育;树立“两个为主”的战略观,即确立以师范大学为主导的教师教育振兴战略观,确立教师培养为主业的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观;强化“三个把关”的质量观,即把好入口关、把好培养关、把好出口关。凸显“四个差异”的特色观,即凸显与非师范院校之间的差异,彰显师范特色;凸显与其他师范院校之间的差异,彰显示范特色;凸显与其他师范大学之间的差异,彰显院校特色;凸显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差异,彰显专业特色。

(二)探索了特色骨干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1+7”实现路径。聚焦高质量教师培养是实现“再师范化”转型的基本路向,这是河南师范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判断之一。进入新时代,师范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不是要对综合化发展进行彻底反叛,也不是要对传统师范教育进行简单复归,而是要在理性继承、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师范教育的一次更有质量、更富特色、更具内涵的迁跃。“综合化发展”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为师范大学学生进行专业自主选择创设了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人才支持与活水源泉。但“聚焦大国良师培养”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关键抓手。河南师范大学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改革指向,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推进了“一流生源质量”“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资源配置”“一流培养模式创新”“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一流课程教学建设”“一流毕业生”等七维度的改革实践,探索了“1+7”实现路径。

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邀请,做《中小学校依法治校的若干关键法律问题》主题报告

三、成果的推广应用

(一)通过每年“两会”渠道,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学校党委书记的赵国祥教授,聚焦示范性地方师范大学建设、一流师范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参政议政渠道,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2019年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议案》;2020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师范院校“再师范化”的建议》;2021提交《关于建立健全师范院校“再师范化”落实机制的建议》呼吁国家对示范性地方师范大学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地方师范大学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振兴一流本科教育。

通过“两会”渠道,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

(二)5家国家级权威媒体对该研究成果进行报道、发表。《造就大国良师:教师教育振兴的关键抓手》(赵国祥、罗红艳)在《光明日报》2020910日第13版报道发表。《中国教育报》以《高校两位掌门人呼吁:师范院校不能丢了“师范味”!》为题于202137日进行报道。《中国青年报》以《师范院校去师范化困境怎么破?教育部回应了》为题于2021129日进行报道。教育部官网以《优化教师发展环境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为题于202094日报道了国家发改委的新闻发布内容。澎湃新闻以《师范院校需“再师范化”?教育部回复人大代表建议》为题于2021130日进行报道。

项目研究成果引起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

(三)发表的一级顶尖期刊论文被教育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采纳。赵国祥罗红艳等发表在教育学一级顶尖期刊《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的论文《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其价值重塑》被教育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采纳,以独篇内参形式报中央领导同志参阅。该文还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收录。

(四)研究成果被省内外5所高校推广应用。杭州师范大学将特色骨干大学再特色化实现路径等研究成果在学前教育等重点专业推广应用,对学校特色化建设产生积极效果。江西师范大学将项目成果积极应用于师范类专业,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流本科教育方面成效显著。吉林师范大学教育学等专业积极运用科研成果,围绕“7个一流”进行了“全链条、多要素、强支持”的改革试验,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起到良好应用效果。湖南科技大学积极吸取理论成果,开拓自身特色化建设思路,对教育学专业一流本科教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新乡医学院借鉴特色骨干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1+7”实现路径等理论成果,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学专业等一流本科教育推广应用,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