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链融合·全域赋能 地方本科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2-04-20浏览次数:1285


项目成果网站:https://www2.ncwu.edu.cn/dfbkgxjc/


 成果简介

 “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河南是教育大省,其本科高校担负着教育强省的使命和重任。该成果以河南省教育厅为总体设计,自2008年开始探索研究,之后在河南6所高校分类实践和19所应用型高校共商共享,2019年作为省级重大项目全面实施,覆盖河南教材工作建设管理和应用全域,涉及全部58所本科高校,以“三链融合,全域赋能”为核心,对本科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深入改革高校教材支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作用日益凸显,走在满足时代要求、突显地方特质、引领形态创新的前列。

项目研究历程图



 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研究方法

(一)按照“双对接、三激发”思路,完善“制度链”,催生全域内生动力

顶天立地,制度设计双向对接。向上对接党和国家新要求,增加建设高度,加强自上而下统筹力;向下对接人才培养新变化,增加下沉深度,加强自下而上自主力。

科学规划,激发目标牵引力。围绕黄河流域发展国家战略、河南地域特色、现代技术变革,按照省级与校级结合、重点与普通结合、整体与分类结合进行规划,明确“双一流”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重点,分层、分类、分步持续发力。

责任压实,激发过程组织力。制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等各级各类制度,打造教材规划、选用、编写、审核、评价、保障制度全链条;成立各级教材委员会、教材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省厅主导、高校主体、学院基础三级组织架构全面形成。

闭环管理,激发评价推动力研制河南高校教材建设管理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量化教材质量评价,形成持续提升闭环;上线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动态监测、智能分析全省年均10万条教材信息,重点监控马工程教材;健全省校两级教材奖励办法;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

(二)依托“高校+”多主体支撑,构建“协同链”,凝聚共建共享创新合力

依靠“高校+高校”协同,发挥校际联盟创新合力。以成果参与高校的链接打造协同内核,以龙子湖高校园区的链接打造协同基础,成立行业特色高校“六校”联盟,成立覆盖19所高校的应用型高校联盟,参与全国各类高校教材联盟26个。统计学类”等12个系列教材编写,广涉全国60多所高校共同参与。

依靠“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科研院所”协同,发挥社会合作创新合力。成立河南省教材管理服务中心,联通省教育厅、省高等教育学会,以及高教社、科学院等上千社会力量加入教材建设共同体,实现产业需求、社会服务、学科前沿三维融入。

(三)加快“教材+”多维度创新,做强“产出链”,提升对教育教学贡献能力

加快“教材+课程思政”创新,强化立德树人导向。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教材立项、编写、评优全过程凸显思政元素。

加快“教材+数智技术”创新,以教材形态革命引领教育教学变革。引入知识图谱理论,融入5GARVRAI数智技术和富媒体,研制新形态教材自适应系统。

加快“教材+特色资源”创新,凸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将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红色资源、行业特色、优质学科等资源依据学理融入教材体系,服务地方特色人才培养。


成果全景概览图

三、成果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构建了“三链融合”教材建设管理模式,以“三链融合”为贯穿,赋能教材工作全域

 “制度链”纵向赋能,保证顶层设计,贯通管理脉络;“协同链”横向聚集,促进互联互通,强化聚合协作;“产出链”多维创新,服务教育教学,贡献人才培养。“制度链”“协同链”双链耦合支撑“产出链”升级完善,“产出链”牵引带动“制度链”“协同链”持续改进。三链并举,融合互动,闭环提升,共同赋能建设管理全要素、全过程,有效解决了地方本科高校教材建设管理中如何赋能工作全域、如何联动关键主体、如何支撑人才培养的痛点、堵点、难点。

(二)方法创新:构建了“高校+”共建共享建设集群、开创“教材+”多维复合建设路径,教材研发质量显著提高

突出高校主体,集聚跨行业、跨部门资源力量,组建教材建设共同体,形成“高校+”多元主体集聚效应;突出教材知识主体,融入课程思政、数智技术和特色资源,形成“教材+”多维复合建设路径和发展生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南本土特色的原创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三)技术创新:研制了高适应性新形态教材升级换代框架,为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数智技术支撑

赋予新形态教材新内涵,创新“知识点拓展支撑资源库+人工智能技术反演兴趣点+自适应更新”教材知识体系表达方案,重构新形态教材编写框架,实现资源传送智能化、互动交流立体化、反馈评价即时化、测评结果可视化,满足“一师一生一策”教学需要,用教材形态的新变化引领教育教学新变革。

(四)评价创新:构建了以中国化为引领、以科学化为遵循、以智能量化为特色的评价激励体系,为教材建设管理水平评估中国方案破题

按照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要求,以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为引领,构建了涵盖5个方面、12个大类、31个指标的高校教材建设管理水平评估体系,形成了以指标体系为基础、以精准量化为支撑的激励实施办法,破解了教材建设管理水平难以评价的难题,推动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材产出。


三链融合·全域赋能”示意图

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改革取得系列创新成果。聚焦如何赋能工作全域、如何联动关键主体、如何支撑人才培养,创新融合“制度链-协同链-产出链”,贯通工作全域:“制度链”按照“双对接、三激发”思路,修订制度173个,贯穿从省级部署到基层落实各环节,动力激发实现突破;“协同链”锁定共建共享目标,依托“高校+”多主体支撑,成立多个凝聚各类高校的教材联盟,共建共享实现突破;“产出链”融合课程思政、数智技术和特色资源,实施多维创新,开发首个新形态教材自适应学习系统、首批中原文化特色教材,教材创新实现突破;以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为引领,研制高校教材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教材评价中国方案破题,评价激励实现突破。

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全国。15年真抓实干,建成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精品教材余部。解剖界首部专业思政教材《系统解剖学思政教程》发行20余万册,全国广泛使用;《大国水脉:南水北调》等大国系列思政教材发行30余万册;统计学系列教材由多所高校联袂打造,40多所高校使用;《经济地理学》独创内容框架,发行50余万册,获国家教材建设二等奖;《Web GIS原理与技术》多语种发行10余万册,国内130多所、欧美60多所高校使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产生广泛影响。


7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