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通过梳理我国统计教材编写的百余年历史,总结我校30余年的统计学系列教材编写经验,认真分析了目前我国统计学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繁荣与短缺并存、现代与传统失衡以及国际化与中国化尚需并举的三大突出问题。
以教材中国化作为研究难点,与天津财经大学等26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统计专业数据工程方向教学联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共同推进教学改革,用6年的时间,联袂打造出一套第一批共11本的“数据工程师系列精品教材”,2021年上半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的6本,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统计教材。
举河南省高校统计教育集体之力,组织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等12所高校完成了《多元统计分析——基于R和Python》初稿,列入全国统计学教材“十四五”规划,将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着眼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希望能代表河南统计教育在全国同行中的一席之地。
我校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被全国40多所高校选为教材或参考书,得到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统计学类本科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房祥忠教授,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朱建平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学钦教授的充分肯定。该教材被立项为河南省“十四五”规划重点修订的教材。
本项目研究还支持了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和河南省思政样板课程《统计思想与学科前沿》以及河南省本科一流线上课程《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立项。
成果主要内容
一、我国统计学教材编写历史的梳理与总结
本项目梳理了我国统计学教材编写的百余年历史,总结了我校30余年的统计学系列教材编写经验,认真分析了目前我国统计学教材编写中存在的三大突出问题:
首先,分析繁荣与短缺并存局面,解决统计教材特色不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以来,名为“统计学”的教材,出版面世的就达50部以上,包含“统计”字眼的教材达到1000部以上。但教学中遴选教材时却很困惑,难以寻觅到用起来很满意的教材。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一条很关键,那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既往开展的合格、水平、审核性等评估中,均有一个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要求,这是把双刃剑,利弊兼具,地方高校难以培养出来具有个性的、高水平的优秀教材编写团队。
其次,分析现代与传统失衡局面,解决统计教材因材施教问题。在我国90年代以来的“大统计学”的影响下,统计学教材趋向通用,存在突出的“数理化”倾向,它与必修课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重复严重,而财经类高校学生应当拥有的“经济统计”知识几近阙如,纵令有,也被边缘化,几乎成为摆设,造成财经类高校统计人才的培养与综合性院校区分度低,不能人尽其才。
最后,分析国际化与中国化未能并举局面,解决统计教材国人智慧问题。大数据带给统计学以危机,在此背景下,学习和传授欧美的先进统计方法,无疑是对的,尤其是在数据科学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加速赶上。但从另一方面讲,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有了自己的创新性实践,已经很好地支撑了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和市场经济管理,形成和积累了较多的统计经验,应当将其加以系统总结,将其体系化和知识化,让其进入教材,展示中国统计智慧,但至今仍未做到这一点。因此,中国统计话语权的传导,教材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是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统计教材现代化研究
1.统计内容先进化
以我校主编的统计教材为例,1992中国统计版《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没有使用“统计学”的名字,政府统计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为教材的主线。而2019年高教版《统计学》,不仅有了方差分析,还将时间序列分析改为以ARIMA模型引领,增加了LOGISTIC回归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对定性数据和风险分析的要求,更有了聚类、主成分、因子和判别分析等更新的统计方法。
2.统计方法软件化
现代统计方法的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没有统计软件,这对财经类高校尚部分招收文科的学生来说,其挑战是很大的的,而有了统计软件,“所见即所得”让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获得感,统计也从过去教的无味,学的无趣,变成了学生热捧的课程,从而能较好地实现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的人才培养新要求。
2003年中国农大版《统计学》引入了EXCEL,2005年郑大版《统计学教程》将EXCEL和SPSS都纳入了教材。作为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修订教材,2019高教版的《统计学》会将软件推新为R和Python。
3.教材立体化
(1)形式信息化。借助二维码、微课等手段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互联。
(2)学习在线化。将河南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统计学》与教材挂钩。
(3)结论可视化。将统计结论图形化,实现统计表达的和生动性。
三、统计教材特色化研究
1.“数据工程”意义下的教材重组
体系重组:基于“数据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了系统改造,第一批出版的教材包括《应用数据工程技术导论》《数据挖掘技术》《深度学习基础》《图像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原理与应用》《应用概率基础》《应用数理统计》《统计建模技术Ⅰ——多元统计建模与时间序列建模》《统计建模技术Ⅱ——离散型数据建模与非参数建模》《统计建模技术Ⅲ——抽样技术与试验设计》《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等11本。
内容重组:将统计知识和方法打成3包,“多元统计+时间序列分析”、“离散型数据分析+非参数统计”和“抽样技术+试验设计”,从而优化了统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
2.契合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财经类高校的统计教材只有在“包含了足够的经济统计知识”之后,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统计教材”,这个是我们统计教材研究和编写30年来的一贯主张,也是我校统计教材编写的最突出的特色。
我们主编的5本统计学基本教材一直坚持将经济统计知识作为教材的主线之一,它们都包括了统计指标、经济周期、统计指数、国民经济核算等内容。
3.符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
河南省开设了统计专业的本科高校有33所,约占本科高校总数的1/2。我校作为河南省统计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2019年受河南省教育厅的委托,主持完成了河南省统计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先后举办了三届河南省高校统计专业教学研讨会,努力将河南高校的统计人凝聚起来,以“先大后强”为目标,希望将河南统计推举到国家平台,让全国统计同行中有更多的河南声音。与此同时,更期待在与兄弟高校的交流中,找到各个学校统计人才培养的自己的定位。
四、统计教材中国化研究
1.中国统计智慧进教材
统计学虽然是舶来品,但不等于说我国的学者没有贡献,吴定良(1894—1969)、许宝騄(1910—1970)和陈希孺(1934-2005)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经济统计学上,我国学者的努力更是支持了我国政府的统计工作。国民账户体系(SNA)、金融和经济指数、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周易》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为契。”战国时期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的“强国知十三数”等是中国统计智慧的古代表现。
在我们编写的教材中,不仅要将中国的智慧写进第一章,还将中国统计智慧的原文置于电子读物中。
2.中国案例进教材
我们在教材编写中采用的案例来源主要为:
首先,政府统计活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统计、市场调查公司的案例。
其次,将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案例。
最后,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余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案例大赛,将获奖的优秀作品修改成案例。
3.适应课程思政的要求
统计学从其诞生以来都伴随着学派之争,因此,它在一定上是包含着“政治”的。比如说,谁都想制定统计标准,尤其是其中的分类标准,因为,这个是有利于制定者所在地区的。
马恩列的著作中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但他们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证主义者,而是基于理论思考和逻辑推演,其中也包含着统计思维,这在《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中表现尤为突出。
我们认为,统计教材编写的思政元素应该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得到呼应,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关注和发现统计方法自身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下面就是统计方法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的一些实例:
“描述统计”绘出自然和社会的画像,让学生感知祖国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推断统计”去伪存真,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抽样调查”向学生传授实事求是的精神。“时间序列分析”向学生演绎共和国如歌的岁月,不忘初心,与时俱进。“贝叶斯统计”向学生讲述知与行的关系,懂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回归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多元统计分析”刻画了五彩缤纷和错综复杂的世界,注重抓主要矛盾等。
当然,利用统计资料讲好中国故事,是统计教材适应课程思政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应当做好的方面。
成果介绍网址
http://jxcg.huel.edu.cn/cgs1.htm
成果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