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知识聚合·专创融合·过程耦合”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2-04-13浏览次数:1334


一、成果简介

郑州大学围绕国家和社会信息类人才需求,立足学科专业,聚焦创新创业,对接行业企业,联合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中原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面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构建了知识聚合的课程谱系,面向双创素质培养需求深化了专创融合的培养模式,面向行业人才需求优化了过程耦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了“知识聚合·专创融合·过程耦合”的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以来,依托本成果获批通信工程等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荣获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荣誉15项,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建设省级规划教材2部,主持人王忠勇等3名教授荣获河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取得了显著成效,直接受益学生超过万人。

二、成果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新基建”等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进行转型,对于信息类人才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学科视野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信息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国家和社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本成果以培养具备深厚人文底蕴、扎实理论基础、过硬实践能力、广阔学科视野、敏锐创新精神和强烈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信息类人才为目标,面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构建了知识聚合的课程谱系;面向双创素质培养需求,深化了专创融合的培养模式;面向行业人才需求,优化了过程耦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本成果的探索应用较好的解决了信息类人才培养实践中相对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支撑不够、相对单一的专业教育与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足和相对封闭的培养过程与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耦合不强等问题,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聚焦全面发展目标,构建了价值导向、内容融通、强基笃行的课程谱系


1 基于课组建设的“价值导向-内容融通-强基笃行”课程谱系

1)明确价值导向,推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效兼备。在基础课组中,拓展学生选课范围,强化人文教育,树立价值理性。在专业课组融入工程伦理、职业道德等,促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

2)强化内容融通,推进单一课程向课程谱系有序拓展。以案例为线索,以教学和学习方法改革为驱动,以课程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容融通的课程谱系。开展“探索新知—头脑风暴—自我评估—审思探究”的“教”、“学”方式改革,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实现碎片知识向系统知识的升华。

3)聚焦强基笃行,推进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以“ 案例融通—项目驱动—研发运营—研创并重”为主线构建立体实践体系,以实践推进学生“知识理解—知识运用—工程能力—综合素质”的递进提升。

2.面向双创素质培养,创新了项目驱动、虚实协同、朋辈互助的培养模式


2 聚焦专创融合的“项目驱动-虚实协同-朋辈互助”培养模式

1)项目驱动,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新模式。以课程为载体,以模拟创业项目为驱动,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组建团队并分工,利用一年课余时间完成模拟创业全过程工作,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2)虚实协同,优化时空融合的教育新形式。以“金课”建设为依托,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双在线”双创课程群组,将基础性、事实性、重复性的知识讲解和可验证、可重复和可观察的虚拟创业放在线上进行,解除学习的时空限制,推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3)朋辈互助,激发共同成长的教育新能量。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生通过高低年级、不同专业的搭配,自主完成招新和基础培训,对基地任务自主申报和研究,激发共同成长的能量

3.基于闭环反馈理念,优化了目标牵引、多元协作、聚焦质量的协同机制


3 基于闭环反馈的协同育人机制示意图

1)目标牵引,定位产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最新导向。建立由行业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机制,将产业发展需求和改革导向融入培养过程。

2)多元协作,实现教育合作在人才培养的有效落实。强化基于联盟的教育合作,推进课程工程化场景改革、校企集体备课和短期访学、中长期留学等在内的多元合作模式改革,实现了人才共育和资源共建。

3)聚焦质量,发挥质量监控对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微观上实施课程教学 “双指导”、“双导师”和“双评价”,确保学习效果;中观上引入知识图谱和众包技术,生成融合“集体智慧”的教育知识图谱;宏观上构建基于闭环反馈的质量监控体系,根据质量评价对培养过程动态调整。

三、成果创新点

创新点之一:构建了知识聚合的课程新谱系

以价值理性培养丰富专业人才教育维度,以课组打通课程体系内部微循环,以案例实现课程内容大贯通,以方法改革保障教学成效,在有限的课时约束下,构建了以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为谱线、以课程为音符、以培养过程为旋律的课程谱系,实现了知识内容高效聚合,推动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统一,促进了学生由“知”到“行”的升华。

创新点之二:创新了专创融合的培养新模式

以项目驱动、虚实协同和朋辈互助的培养模式变革,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推动双创教育由单纯理论传授向实践能力培养拓展,课程建设由单一课程向课程体系拓展,评价方式由个体评价向综合性、团队性评价拓展,激发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的主动性和目标性,推进专创融合,实现学生能力由“学”到“创”的跃迁。

创新点之三:优化了过程耦合的育人新机制

统筹高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校友等主体,构建了涵盖培养目标确立、培养过程改革、质量监控评价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将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人才供需关系转变为培养合作关系,将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人才竞争关系转变为互补合作关系,实现了产业侧的需求、教育资源等元素与高校供给侧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耦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实现了教育改革由“封闭”向“合作”的转变。

四、成果应用成效

1)成果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成果参与高校相关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成果团队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0门,获批河南省精品在线课程、线上教学优秀课程等立项或认定7门,获批省级规划教材2部,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名师3人,近三年荣获教学技能大赛等奖励超过20人次。

2)平台建设有效激发学生动能

相关专业学生近两年发表论文20余篇,获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41项,荣获国家和省级奖218项,郑州大学学生团队荣获ACM世界总决赛全球第27名,取得河南省高校最好成绩。学生刘斌荣获河南省第三届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依托本成果建设的郑州大学创新基地每年有来自10余个院系的150名学生学习、训练和参加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金奖10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60余项,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200余项,培养出一批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河南省最美大学生"、全国"十佳创新之星——iCAN创业之星"等荣誉的优秀学子。

3)建设成效获得社会广泛关注

成果团队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8篇,改革经验在教育电子信息教指委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年会、全国双创联盟年会等全国性的会议中多次进行专题介绍。“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设计实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自上线以来,已经被26所高校的近十万人选用,得到了使用高校的一致认可。改革成果被《河南日报》、河南卫视等媒体多次报道,并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得到了推广应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成果宣传网站链接

http://39.105.184.45:8080/fontpage/index.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