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主要内容:
成果立足新时代,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总书记还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是百年大党的“根”与“魂”,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是育人的主渠道、思想引领的主阵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责无旁贷。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赋能高校立德树人工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本成果在核心目标上,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红色基因教育理论课程以及实地考察、切身感受的红色基因实践课程,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利用“课堂+实践+网络”三大教育平台,推进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课充分融合,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本成果在总体思路上,首先通过理论阐释,提炼红色基因的价值意义;其次,分析当前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不足之处,并找到原因;再次,针对具体原因,提出相应得解决对策;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总结,扩大交流,经专家研讨之后形成较为科学的教改模式,形成由校内到校外、省内到全国的成果扩散效应。
思政课教学成效显著,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逐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初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导致高校思政课引领力不强问题。
红色基因是老一代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的红色基因教育较少涉及红色基因的深层次精神内涵。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常采用内容回顾与内容解读的方式讲解红色故事中的革命精神与革命品格,内容较宽泛,没有触及红色基因的深层次内容,也没有结合时代变化赋予红色基因新的内涵,导致内容深度不够,在教育中起不到打动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
2. 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不够完善,导致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减弱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不同于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内容相对抽象,难以具体呈现。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旧停留在课堂灌输式教学阶段,缺少红色基因与思政课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通常是被动接受。这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使红色基因课程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难以把握红色基因的精神实质。
3.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不够创新,导致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不足问题。
高校普遍注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承红色基因,但对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教学载体的重视不够。如许多高校设置了红色文化教育专题网站,但其内容存在机械、呆板、陈旧等问题,并无呈现出新时代红色基因相关内容,不能很好地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由于对红色基因载体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认识不到位,教学载体呈现出的形式化、机械化等特点,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不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极大影响了红色基因教学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功能的发挥。
该成果围绕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通过创新红色基因教育载体,增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引领力。
红色基因传承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校将红色基因与思政课知识理论紧密结合,以新颖、高效和便捷的形式,建立了红色基因传播的校园网络平台,内容丰富,并与实际紧密结合,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紧跟时代步伐,协同效应强,教育引导大学生做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实践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通过拓展红色基因教学实践,增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坚持实践育人,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育人功能,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红色基地、革命遗址的“活教材”转化为思政课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在红色教学实践中接受教育,大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教学实践学习中,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3)通过挖掘红色基因教学资源,增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史料、史实转化为思政课素材。学校采用多种方式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深刻内涵,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增强红色基因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
成果的应用效果:
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多年以来,学校为讲好这重要一课,都在积极探索并总结有益经验。自推进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分融合的教学实践以来,思政课教学成效显著。
(1)本校应用效果良好。
自2017年起,在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院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做改革试点,在调整完善的基础上,应用于全校本硕博各层次思政课教学,受益师生人数达10万余人,应用全面,教学效果反馈情况较好。
(2)被国内多所高校推广应用。
成果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与推广性,成果被中国传媒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等10余所省内外高校采纳、复制、推广和应用,受益师生人数达6万余人,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高校立德树人工程。
(3)受社会多家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
成果被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河南日报、大河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宣传报道与专访,得到了重大的推广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的认可和好评,为国内同行引领、示范,育人效果较好。
(4)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表与成果相关教育教学论文12篇,其中CSSCI论文2篇;出版专著3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与国家社科后期资助立项各1项;获批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获省、厅级奖项12项;获批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2人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在省级思政课教学大奖赛中获奖16人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为成果进一步深化与提升奠定了基础。
成果的创新之处:
1.创新了红色基因教育模式。
构建“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利用重要节日、革命圣地等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作用,并多方面聚焦与搜集国内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事实、案例、素材,将其分类,深入研究,一起融入思政课内容,将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成果历经近5年的教学实践,充分拓展红色基因教育的时空场域,实现了高校思政课全覆盖,本、硕、博全贯通,学生受益人数达10万人。红色基因融入模式、育人效果等得到同行专家充分肯定和认可。
2.丰富了红色基因教育载体。
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全面推进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分融合;利用新媒体与数字资源,发挥融媒体+育人功能;创立“大数据+红色基因教育模式;同时通过建党日、国庆节等重大庆典活动增强隐性资源育人功能。
3.优化了红色基因融入机制。
构建了“1+2+4”融入机制。
一是建立党政统一领导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将红色基因纳入高校十四五规划;
二是健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灌输机制,借助新媒体技术、统筹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
三是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机制,打造全方位、全链条的融入教育机制,确保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焕发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