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简介
本项目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大战略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针对国家战略需求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现实,以能力本位理论、三螺旋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科—专业—产业链理论等理论为指导,建构了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旅游人才创新培养理论体系,形成了旅游管理学科专业集群融合发展“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下的“校政行企协同育人”路径,明晰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实现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机制、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式的合作育人体系。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等问题
现阶段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与国家战略需求契合度较低,旅游管理学科专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尚有欠缺,不能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针对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思路狭窄等问题。
2.解决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和同质化等问题
传统旅游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旅游新兴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存在高校教学资源与培养规模不相适应、学科设置与办学特色趋于类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3.解决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不够的问题
现有的体制机制不能适应当前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存在产教融合模式不科学、产教融合方式不灵活、地域特色不鲜明、产业融合基础不扎实等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紧跟行业需求,围绕”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旅游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文化旅游与黄河文明传承创新、旅游文创产品研发与设计、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学科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凝练出“智慧旅游与旅游大数据、遗产活化与文旅融合、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方向,酒店管理专业凝练出“旅游与酒店数字化运营、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度假区规划设计与管理”专业方向,发挥科研平台对拔尖人才培养支撑作用,推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科教融合激发专业创新活力,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建设产学研结合密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较强、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文化旅游学科专业集群。
获批省部级平台12个,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核心论文34篇,出版专著15部。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旅游管理学科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
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和教育部本科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强化核心课程群建设;按照专业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学术后备人才和行业管理人才,采用人才分类培养课程体系;打造“实验课程+课程实践+集中实践+综合实践”分类实践教育平台。
成立洲际、希尔顿、森泊、森泊等英才学院,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卓越管理人才、卓越技能人才150余人。
成立金牌导游、礼仪队、茶艺师、调酒师、卓越酒店经理人、景区规划师、无人机摄影测量师、土地规划师、村庄规划师等特色人才班,培养技能人才500余人。
承办国家人社部大数据时代与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高级研修项目,省人社厅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文旅融合与文化旅游强省建设高级研修项目,省农业农村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养应用人才2000余人。
实施国际科研合作和硕博培养项目,与吉尔吉斯坦国立民族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学、河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博士31人。
通过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元、开放、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围绕“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启动“金课群”建设。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微课程建设为推手,采用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开设面向应用和行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将导学、导研相结合,带领学生参加景区暗访、酒店暗访、土地规划、旅游规划、村庄规划等横向项目,引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挑战杯”竞赛。
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获省课程思政样板课1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省一流课程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2项,省新文科研究项目1项。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
采取“两结合、项目化、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立体化改革、实践教学硬件的高端化建设、实践教学管理的智慧化创新3大举措,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依托校内14个实验室和校外42个实习基地,推进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按照“课程实训+认知实践+花会实习+顶岗实践”的模式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引入智慧教室,完善实验室建设,建有河南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大数据实验室、虚拟旅游实验室、洛阳市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等科学研究型室验室,拥有酒店房务管理信息系统、酒店收益管理系统以及酒店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等运营管理类实验室,及茶艺实训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形体训练室等技能训练型实训室。
获批新文科(旅游管理)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文旅部实践服务英才团队3个,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等区域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等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
一是承接规划项目,编制《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洛阳市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洛阳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项目50多项,经费2000多万元。
二是编制决策报告。完成《省旅游景区发展报告》《省民宿发展报告》等20余项,《文旅融合背景下县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获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优秀调研报告;自驾游栾川高速全免费活动效应评估、2018年河南旅游景区发展报告获文化旅游优秀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是制定标准规范。制定地方标准11个。《善行旅游框架总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范》被省文旅厅采用;《洛阳市智慧旅游标准》被洛阳市文广旅局采纳;《栾川农家宾馆服务质量规范》被栾川县政府采纳;《修武县乡村旅游经济单位星级评定标准》被修武县政府采纳。
四是政府绩效评估。承担河南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评定、旅游景区评定、星级酒店暗访、省旅游休闲街区评定等工作。2018年承担洛阳所有3A/3星级以上景区与酒店、登封A级景区暗访工作,2019年承担河南省AAAA以上景区暗访工作。
以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为引领,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特色人才相结合、国内精英人才与国外特色人才相结合,推进师资队伍高学历、高职称和高声望,推进高层次创新型团队建设;围绕一流专业和特色学科建设,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学名师培养工程,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访问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加大“双师双能”教师培养力度,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获批省创新型科技团队1个,省高校黄大年式团队1个。项目主持人获批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业青年专家、旅游规划人才,省青年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学名师、省文明教师、省旅游管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荣誉称号。项目成员获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教师、省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旅游管理系获批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首批样板支部。
(三)创新点
1.运用能力本位理论和三螺旋理论,建构了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旅游人才创新培养理论体系
按照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坚持“四个面向”,适应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与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聚焦旅游文创、旅游规划、旅游电商、旅游新传、旅游演艺等人才需求,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国际合作、创新创业等形式,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智库建设,剖析国家战略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耦合机理与实现路径,从合作机制、课程体系、专业方向、培养方式、师资力量及反馈机制等八个维度,建构了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旅游人才创新培养理论体系。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形成了旅游管理学科专业集群融合发展“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行业发展新趋势,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文旅学科专业体系,柔性化设计专业方向与模块课程,凝练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旅游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文化旅游与黄河文明传承创新、旅游文创产品研发与设计、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学科方向,智慧旅游与旅游大数据、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等专业方向,建设产学研结合密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较强、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文化旅游学科专业集群,形成以“专业核心稳定+培养方向灵活”为特征,“学术后备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行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分类培养为特色的“旅游+”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运用学科—专业—产业链理论,探索了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下的“校政行企协同育人”路径
采取培养方向市场化、培养路径多元化、培养机制社会化和培养模式特色化等途径,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人才培养特区为抓手,通过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行业应用人才培养、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视野人才培养,构建了“校政行企”多方联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养体系,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三、成果介绍网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