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政产学研协同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内容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2-04-13浏览次数:729

e'nan's

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产业)学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生事物,总体上仍处在探索阶段,以行业(产业)学院为载体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等亟待破题,亟需找到有效规划行业(产业)学院建设的方法论,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产业)学院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提供系统化指导。

本成果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政产学研共建行业(产业)学院的理论模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政产学研共建行业(产业)学院的理论模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产学研共建行业(产业)学院基本模型,中观层面的行业(产业)学院产教互动模型,微观层面的行业(产业)学院内涵建设体系模型,这三个模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行业(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组合 26

1 应用型本科高校政产学研共建行业学院基本模型图



2: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产业)学院产教互动模型图


                            图3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产业)学院内涵建设体系模型图

(二)“政产学研协同 教学做创融通”的行业(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1.政产学研协同 教学做创融通”的行业(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政产学研协同 教学做创融通”是指通过政产学研共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引进行业企业真实场景、真实流程、真实项目,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通过校企双师共教、师生共学、师生共做、师生共创,“教学做创融通”推动“产学研转创融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该模式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4 “政产学研协同  教学做创融通”建设模式框架图

2.政产学研协同 教学做创融通”行业(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体系

1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产业)学院顶层设计

一是确立“两基地一平台”的行业(产业)学院建设目标。两基地是指行业(产业)学院应成为相关产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产业技术创新与转移转化的重要基地,一平台是指产学研转创多功能融合的平台。二是明确行业(产业)学院建设思路。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产业)学院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两基地一平台”建设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基本原则,着力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三是健全完善行业(产业)学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实施行业(产业)学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各利益相关方组成,统领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经费预算、利益分配制度、绩效考核政策等重大事项,行业(产业)学院院长向理事会负责,组织落实理事会的决议,通过日常管理推进学院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学校授予行业(产业)学院人、财、事等方面高度自主权,行业(产业)学院人权、财权、事权的行使通过行业(产业)学院章程、理事会章程、行业(产业)学院相关管理制度等予以规定。

2)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

一是推动学科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以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制定行业企业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围绕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开展学科专业群服务产业群建设行动,构建学科专业群与产业深度对接融合机制,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群建设机制。构建内外结合、多元参与、责权明晰、分工合理、运行顺畅、激励有效的学科专业群建设运行机制;建立学科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加大对学科专业群建设的支持力度。

3政产学研共建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以行业(产业)学院为载体,根植地方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依靠政府引导,牵手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政产学研共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系统、完备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协同创新平台、产业研究院、地方研究院、高端智库等构成的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平台体系,依托共建平台,引入行业企业真实场景、真实流程、真实项目,整合校企办学资源,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4)通过“六个对接”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通过“六个对接”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合作单位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前期调研、咨询及论证等工作,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均有来自政府、其他高校、行业企业的专家;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合作单位对接,遴选一定数量的行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建设校企一体、专兼结合的课程(课程群)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与合作单位对接,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引进行业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真实案例,将产业和技术的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合作单位对接,校企联合建设面向职业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与合作单位对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平台资源,校企合作开展行业技术应用、专业见习、生产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环节;教学质量评价与合作单位对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外部化、市场化。

5)创新“教学做创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健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一体化发展机制,依托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特色工作室或开放实验室,引入行业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真实生产流程、真实项目,开展校企双师共教、师生共学、师生共做、师生共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与教育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与实践教育平台一体化建设,创新创业训练与科研项目、工程项目一体化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与教师团队技术转移转化一体化推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专创融合的有机统一。





5 开放实验室教学做创融通示意图  图6 特色工作室教学做创融通示意图

6构建行业(产业)学院建设长效建设机制

完善行业(产业)学院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起行业(产业)学院建设长效机制。制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学科专业群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课程建设、校企双师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行业教师管理、科研育人、智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为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 教学做创融通”提供有力保障。


成果的实施在平顶山学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指导和推动了学校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作。20172019 年度学校连续三年在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示范校建设工作年度考评中位居前列,获评 A 等。学校先后举办 2 次全省推广会。2019 6 月,学校成功承办河南省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来自全省 37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 138 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观摩了学校行业学院建设成效。2019 8 月,2019 8 月,学校参与承办了全省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活动,来自全省 60 多所高校的主要负责人 120 余人来校,现场观摩了行业学院建设成效。

二是推动学校建成了 6 个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产业学院。其中鲲鹏产业学院为全国第一家、在教育厅的考核中获得优秀成绩,尼龙新材料学院为河南省首批重点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陶瓷学院为全省唯一,智能电力装备学院、大河传媒学院、华为 ICT 学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 6 个产业学院建成了河南省中原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尼龙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高压智能电器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库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培育)等一批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平台;获得 10 项省级教科研成果奖,立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8 项;带动立项建设了 31 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 个产业学院均实现了省级以上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覆盖。

三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8 年以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奖励 2298 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210 项。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 90%以上,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宋献辉荣获全国2020-2021 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称号,是河南省高校唯一入选者。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