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虚拟仿真“金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2-04-13浏览次数:782


成果网站http://xxyxy.hmcyhpg.com/


成果简介

新乡医学院1922年建校,临床医学ESI全球排名前5‰。教育信息化2.0明确智能时代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针对资源建设与共享难题,课题组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虚拟仿真“金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等15项教改重点项目支持下,依托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与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以优质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突破,深入研究,系统思考,全面推进,构建出医学虚拟仿真“金课”资源“五位一体”共建+“一三六”共享新模式(见图)。经过探索与实践,该成果在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

成果内容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医学人才培养中,虚拟仿真资源构建设呈现孤立、分散、管理机制相对独立、投入产出率偏低等问题,造成课程资源共建不深入,共享不广泛系列问题:

1.解决传统医学教育中因时间、空间、资源不足等限制所造成的大量医学实验“做不了”“做不好”“做不上”的困扰与难题。

2.解决资源共建中开发技术标准不规范,技术融合不深入所造成质量参差不齐、体系化不够、重复建设严重、整体水平

高等问题。

3.解决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完善、持续开发能力较弱、所造成的权责不清晰、开放兼容性差、共建与共享未形成双循环等问题。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树新赋能,以赛促培,提升融入质量

培养新理念、名师引领化:聘请中科院院士10余人、教育信息化和医学教育专家50余名对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开展讲座近二百场,通过培训与案例研讨,树立信息技术融合智慧教育新理念。

提升新素养、师资融合化:结合虚拟仿真与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把设计制作虚拟优质资源作为首要任务,自2015年起,举办线上线下全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培训班与研讨工作坊16场,近2万名教师能力素养得到提升。

激励新举措、青教专业化:建立项目驱动、赛事激励、职称倾斜等政策措施,先后投入150万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连续三年获优秀组织奖(全国高校唯一),参加190人次。

首创专业赛、拓展全员化:2019年起筹备并成功举办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参赛高校200余所,参赛师生5000余人。

2. 聚集共识,创建平台,统筹资源共建

组建新联盟、加速产业化2018年联合北京大学、戴尔公司等216家单位成立高等学校智能医学教产学研联盟(国家级),组织86家单位成立河南省医学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教新合作。

打造新平台、研发新成果2016年创建河南省虚拟现实医学仿真院士工作站(全国唯一),2017年创立医学工程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内唯一),2018年创建河南省医学VR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资源新成果。

设立新团体、推广新应用2018年分别组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委会和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智能技术应用分会,推广技术新应用。

3.五位一体,交叉融通,创新共建模式

构建师生、院院、校校、校企、政校“五位一体”资源建设新模式(见图1)创建省内第一家省重点智能影像与康复工程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共建。

1 五位一体 共建模式图

4. 统一标准,共破壁垒,实现共享共赢

规范制定一标准:加入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与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共同制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共享应用规范》,统一新标准。

2 “一标准” 架构图

融合运用三技术:5GVR与云计算三种新技术在手机端、PC端、VR端多场景应用,制定技术标准和接口,统一建设。

3 “三技术” 示意图

实现共享六维度:建立师-生、校-校、校-企、企-企、校-政、政-企六维度共享共同体。

4 “一三六” 共享模式图

三、成果的创新点

1. 理念创新:率先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政为抓手,以应用为导向、以联接为要义、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驱动 的“六个以”医学虚拟仿真课程资源教学新理念。

2. 模式创新:按照“虚实结合、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建设新思想,首创的“五位一体”共建新模式和“一三六”共享新范式。

3. 科技创新:率先引入5G+VR+云平台技术,实现了PCVR、移动端全方位应用,打破时空和人数限制,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共享。

四、成果应用及推广效果

1. 建设高水平虚拟仿真优质资源,教师能力素养明显提升

教师自觉践行“六个以”教学新理念,积极参与虚拟仿真培训,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能力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成员赵章红获国家级领军人才、娄岩当选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等; 2015年以来获得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优秀作品近百项,其中赵俊强主持《虚拟动态心脏基础解剖实验》《VR心脏起搏器》等获得一等奖;娄岩、郭庆合、李生莹等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2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活动创新奖等荣誉。共建高水平医学虚拟仿真资源416 个,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00多所学校应用,校均节约成本逾100万元/年,受众师生达到3万多人,成果先后被郑州大学、广西大学等国内20余家高校采用,效果良好。

5 团队成员人才称号与学术任职表

6 团队成员相关成果

2. 强化医学人才立德树人使命,人才培养显成效

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师生共建资源,深化了学生爱国情怀,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2020年新闻联播《用奋斗的青春告白祖国》报道学生马婷婷抗击疫情期间服务社会的典型事迹;获国家大创2项;主持人创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大赛,连续举办三届(参赛高校200余所,师生5000余人),团队指导学生获奖总数在全国参赛高校中居前五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在第十届全国医学技术大赛摘得银奖,三个赛道铜奖(省内唯一),在全国“互联网+”虚拟项目获银奖一项、铜奖五项。


7 团队创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连续举办三届

3. 可复制、极具推广价值的“五-一三六”共建共享模式引起强烈反响

制定了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共享应用规范》;成员娄岩的《基于VR的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训平台网络化应用》入选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库并全国推广应用,并受邀于世界VR产业大会、智能医学与大数据国际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虚拟仿真技术分享会等做主题报告;主持人赵俊强2016年受教育部邀请做全国教育资源建设研讨会典型案例汇报,成员张国俊2020年受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邀请在《医教争鸣》做专题汇报;团队组织三场全国智能医学高峰论坛,并做《新医科背景下智能医学建设与实践》、《医学虚拟教学仿真中心建设成果》等报告,线上线下参会3600人次;承办“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12次。

4. 成果示范作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8CCTV专访主持人赵俊强《心脏VR教学系统,普及心脏健康知识》项目8分钟,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对赵章红《5G时代,医学虚拟仿真是个什么情景?》进行专题报道,中国民建网,河南日报、医药卫生报省级媒体报道10余篇。2019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全国政协常委高体建等领导到我校调研虚拟仿真资源建设。

8 成果应用推广效果引起社会反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