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接二融 六基一服 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2-04-12浏览次数:1717



第一部分  成果简介 >>


河南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瞄准国家发展新阶段、产业发展新态势、教育改革新要求,创新产教融合新载体,构建了“三接二融 六基一服 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成果以“协同共生理论”为基础,将产教协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产业需求侧出发,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对接产业人才规格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产业能力需求重塑课程体系;以学科交叉融合和校企深度融合重构项目中心课程新体系和教学新组织;全面夯实产业导向学科专业协同建设、项目中心课程协同建设、情境化教材协同建设、I&C-Center智慧平台协同建设、双融教学新组织协同建设、校内外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协同建设等六基建设;以高校人才和智力供给服务产业发展,构建了从产业需求出发到高质量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产教协同育人新生态。


第二部分  成果主要内容 >>

一、研究内容与实践

1.根据“协同共生理论”构建校企互惠共生模型

建立理论模型,经仿真分析表明,校企互惠共生模型能够集聚双方优势资源,证实了“11>2”的校企协同效应,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2.以“三对接”构建人才核心能力图谱

坚持问题导向,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坚持目标导向,对接产业人才规格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结果导向,对接产业能力需求重塑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研制供给侧与需求侧吻合的人才核心能力图谱,以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

3.以“二融合”重构项目中心课程新体系和教学新组织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校企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教学形态,以真实项目关联不同学科知识、融通理论与实践,以情境化探究产业新技术,重构跨学科、跨院部、跨校企的课程新体系和教学新组织。

4.以“六基建”筑牢产教协同育人四梁八柱

坚持目标导向,扎实推进六项基本建设。

第一,以产业导向调整布局学科专业结构。培育装备制造等5个特色学科专业群和10个现代产业学院。目前,学校51个专业中与我省战略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匹配率达83.3%

第二,以项目中心重构课程新体系。对接产业岗位需求,以产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为核心,重构项目中心课程新体系(见图1)。目前,校企协同建设项目中心课程159门,源自生产实践、技术改造等真实项目612个。



1 项目中心课程新体系

第三,以项目中心编制情境教材。基于OBE理念,把产业发展最前沿的实践成果纳入教材,将真实项目在教材中实现情境化再现,现出版及校本情境教材63部。

第四,以I&C-Center理念构建校企资源共享智慧平台,创新提出I&C-Center工程智慧教育理念,构建“三位三维五平台”I&C-Center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打破企业和学校物理空间壁垒的虚拟、线上、情境化教学新样态。

第五,以双融合组建跨学科、跨校企的教学新组织。构建跨学科、跨校企的教学团队,以“引企入教”和“施教于企”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目前,学校10个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队伍达937人,企业教师占65.85%,校企双师占83.46%

第六,以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协同育人成效。“校外闭环”和“校内闭环”通过持续改进机制实现互相促进、协同推进的校内外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见图2),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2 校内外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

二、创新点

1.模式创新:对接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三接二融 六基一服 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突出实效性,更加关注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关系;突出应用性,以真实工程项目改造课程;突出创新性,校企双教学团队塑造情境化教学环境;突出智慧性,以I&C-Center理念构建校企资源共享智慧平台;突出质量观,构建校内外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成果构建了从产业需求出发到高质量服务产业发展的闭环育人新生态,为高校提供可借鉴的育人新模式。

2.路径创新:对接服务面向,以“三对接”构建产业需求的人才核心能力图谱,定制人才培养规格。瞄准学校服务面向、学科专业特色及区域产业结构,前瞻未来科技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制产业需求的人才核心能力图谱,为高校定制人才培养规格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精准性提供有效路径。

3.实践创新:对接培养规格,以“二融合”构建项目中心课程新体系和教学新组织。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构建高度情境化、动态化的知识体系,对教学进行逻辑重构、内容重构、方法重构、能力重构。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将项目进行课程化凝练,由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团队,为高校课程重构提供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4.理念创新:对接工程智慧教育,首次提出I&C-Center理念,构建校企资源共享智慧平台。以培养工业(Industry)技术人才、资源整合(Integration),信息化(Information)技术、创新创造(Creation)意识、工程能力(Capacity)、合作(Cooperation)精神为核心,以“三位三维五平台”I&C-Center体系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环境智慧化、教学模式网络化、实践教学虚拟化、教学监控信息化,实现跨地域、跨空间校企资源共享,重塑教学新形态。

三、实施成效

1.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高,现有10个现代产业学院的学科专业与我省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匹配度达100%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核心能力高度契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服务企业能力明显提升(见图34)。

3 产业需求核心能力

4 成果实施前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服务企业的能力评价

2.人才培养能力整体提升。获省级重点学科、一流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省级虚拟仿真、精品在线课等28门,省重点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12个;获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一等奖;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及项目73项。

3.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2010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1年高出当年省平均就业率10.78个百分点以上,持续居全省前列;调查问卷显示,成果实施前后毕业生对学校核心能力培养满意度全面提升(见图5;近三年在校生和毕业生拥有授权专利850多项,在各类竞赛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00多项921人次。

5成果实施前后毕业生对母校核心能力培养满意度

成果改革成效突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就业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河南省智慧教学示范校、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等荣誉。

四、推广应用效果

1.典型经验推广受到广泛好评。经过实践验证,成果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达成度和有效度,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典型经验在省内外11所高校推广应用,受到了推广院校的一致好评。

2.校企协同成效受到广泛赞誉。新航集团、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亨通电缆、远东电缆集团等省内外企业对我校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对学校为其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和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等智力供给予以广泛赞誉;并高度评价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校企互惠共赢的重要。

3.示范引领作用引发广泛关注。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河南工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2016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带领河南省四大班子领导到校视察并指导工作,对学校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赞扬。中国教育报先后以《创新驱动发展 产教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3+1”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探索实践》为题对改革成效作专题报道,新华网客户端、光明网、人民日报人民数字网、学习强国、河南日报、河南高教等多家媒体对学校育人模式改革及办学成效进行报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推广价值。

第三部分  成果相关图片 >>

1 现代产业学院在线强服网站







       图2 电缆产业人才核心能力图谱







     


3 “三位三维五平台”I&C-Center体系

成 果 网 址:https://cgzs.hait.edu.cn/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