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该成果由黄河科技学院联合南阳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和攀枝花学院,杨保成、卢志文、王定华、李波、张锐等完成,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成果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一主线,形成数字化转型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理念;以产教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建设“聚焦专业,链接产业,多校多企,互联共生”新型联盟,构筑起产教融合新生态,打通产教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以组织变革、课程重构、教学创新为核心路径,建设“学部-科教中心”为核心的服务型组织,开展院校研究,构建“BPA”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翻转教育”智慧学习,一体化大平台建设,多措并举,实现数据赋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要素、全方位改革;以智能化评价为保障机制,促进课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提升。
背景:数字时代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时代推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面对高质量教育体系新目标、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教融合育人推进的新使命,成果聚焦学生高质量就业和终身化成长,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实践,着力解决了传统学校组织结构对数字化时代教育的适应度低、现有产教融合实践对协同高效育人的支持度低、原有质量评价体系对质量持续提升的保障度低三个问题。
重点:数字化转型驱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系统性创新
成果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产教融合创新为突破口,以组织变革、课程重构、教学创新为核心路径,以智能化评价为保障,推动人才培养系统创新。
图1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性变革顶层设计
数字化转型驱动学校组织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改革新动力。一是顺应“四新”发展,实施大部制改革,形成“学部-科教中心”为核心的服务型组织。二是实施“全员-全领域-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工程。建设翻转校园数字化平台,通过数据融通,配合机构改革实现低成本高效协同服务。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开展院校研究,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核心指标体系。
数据助推产教链式融合和多主体交互赋能,建立协同共生新机制。一是建设“聚焦专业,链接产业,多校多企,互联共生”新型联盟。牵头发起省外语类专业产教融合联盟,很好地解决了产教资源共享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二是开展深度市场调研,建设了产业-行业-企业分类标准数据库、产业链人才需求标准数据库、专业人才质量标准数据库,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案例。三是建立“平台-教师-项目”三要素联动机制。依托科教中心、导师制,实现企业增效,师生共同成长。
现代信息技术助推课程体系重构,夯实课程教学新基建。一是基于能力阶梯重构B-P-A(Basic-Practical-Applied)课程体系。前两年聚焦学生“基本能力”养成,设置基础性课程;大三开设项目化教学实践性课程;大四是应用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产业企业一线,接受市场检验。二是以项目化教学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建成项目化教学体系,倒逼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改革,使学生从“见过、做过”到“做成”“做好”。三是加大多样化课程数字资源和教学模式供给。全部改革课程均建有线上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制定客观性评价标准,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选择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智慧学习系统满足个性化需要,开辟学生全面发展新路径。黄河科技学院和南阳师范学院、攀枝花学院共同创新“一百千万”课程思政模式。“翻转外语”助力分级制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学生大二结束时四级通过率是改革前平均通过率的2.7倍。黄河科技学院和南阳师院共同基于“翻转体育”开展四年不断线个性化体育改革。“翻转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智能化评价服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赋予高质量人才培养新动能。制定可测量的课程、专业、人才质量标准。搭建一体化平台,对课程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状态等过程数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伴随式采集。平顶山学院依托质量评价系统开展全方位的质量追踪改进支持服务,黄河科技学院开展课程评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进阶提升。建设了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市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数字化平台,服务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亮点:以新理念、新体系、新生态助推人才培养高质量
形成了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新理念。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新时代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系统性的核心驱动力,创造性地将数字理念、数字战略、数字思维、数字技术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通过变革学校组织机构,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构筑共生型产教融合新生态,重构课程体系,升级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教学综合改革、革命性重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区域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
构筑了数字化、全要素、共生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新生态。首次突破了高校原有“一校多企,单线链接”的模式,建设专业链上的所有高校与对应产业链上所有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联盟和行业学院;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实现多校多企的企业招聘、学生求职、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课程共建、学生职业发展、企业人才培训等有效互动,实现从产业人才需求出发到高校人才供给再到产业需求检验的闭环式数据互联互通,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构筑区域产教融合新生态,打通产教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建立了全景式、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智能化新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数字化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人才的新标准:一是非常契合社会需求;二是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空间;三是具有能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的成长创新能力。通过智能技术和评价工具创新,建立科学化评价模型,支持多元化主体参与,实现伴随式数据采集,立足最优化诊断分析和精准化评价反馈,推进评价成果应用于质量改进保障机制建立。这一质量评价新体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专业等质量评价中存在的标准不完整、数据不统一、反馈不及时、结果不好用等问题,切实促进质量可持续提升。
图2智能技术支撑的质量评价新体系
成果:以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项目实践应用6年以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教学综合改革、革命性重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区域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凸显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就业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全校课堂平均出勤率、大赛大创项目参与率等大幅增加。项目组高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3银23铜,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称号。
图3 “5+1”数字化平台体系
搭建了一套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全过程的“5+1”数字化平台体系,在省内外92所高校应用,得到广泛好评。其中,“翻转校园”平台服务29所高校,翻转外语、翻转体育等服务36所高校,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服务省内35所高校,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服务全省58所本科高校。
取得了一批高层次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CSSCI期刊12篇。出版教材与著作9部(套)。主持省级以上项目16项,获奖12项。
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课程等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92个。
在省内外高校推广应用,获得高层次论坛、重要媒体等广泛推介,项目组受邀做主题报告35次;120余所高校学习交流;成果被教育厅采纳,并重点推介,在多所高校应用,仅开具推广应用证明的高校,受益师生就约22.1万人。先后46次被教育部网站、《人民网》等专题报道。
六年的教育教学改革虽充满艰辛,然硕果累累,成果得到了学生、教师、兄弟院校、行政主管部门的广泛高度认可。但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展望未来,在建设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的进程中,在数字化转型驱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中,学校将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成果网址:
https://www2.hhstu.edu.cn/jxcg2021/channels/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