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由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捷主持完成的《新文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该成果主要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宗旨、以“地方高校分类建设”为原则、以教育学类国家级一流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新文科”为理念,实施完成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
成果是一项围绕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期10年的国家级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成果聚焦国家级一流教育学类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具体分为三个实施阶段:1.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建设(2012-2014);2.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精品课程建设(2015-2018);3.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2019-2022)。
成果共同完成单位包括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
主要内容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
成果聚焦五类课程设计、在线课程建设、一流课程和教学评价等研究,形成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先后承担教育部、河南省教改项目、新文科建设项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C刊教学类论文33篇,已(正在)出版成果著作3部。
设计与开发一流课程:
目前建设完成5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以及8门省级一流课程。
提升与增强教师教学素养:
完善新入职教师培训。建立“一对一”助教制度;发挥“教学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培养课堂教学技能。建立试讲与听课制度、教学技能比赛、优秀教师示范、名师报告会、教学沙龙等,提高教学和教研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导向。
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地位。树立“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观念,深化师生平等对话。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发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发挥智慧教学手段的作用。最后,建立师生共同体。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设立“科研育人创新计划”、“菁英班”,引导本科生加入教师团队。
科学评价学业成绩:
推广过程性学业评价,将学生课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纳入评价内容,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考查。建立作业评价制度,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拓展学生课程学习的广度,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
实施效果
截至2022年1月取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有: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2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国家级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1个;8门省级一流课程,出版教材12部,发表相关文章33篇、著作3部,省级教学(中原)名师5名,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10余项。
提高了教育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所高校的教育学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均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了一批国家级或省级一流课程,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特色,为其他高校教育学类专业提供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了一流专业与课程的转型升级:
成果将课程分为专业通识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打通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和小学教育等专业的课程壁垒,将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理工科的研究方法融入课程之中;发挥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人文精神、理性训练和人格陶冶功能,注重培养教育学专业操守,提升课程的引领和陶冶作用。
促进了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助力河南大学教育学科建设国家一流学科(B+)、丰富了教育研究的成果(共获6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奠定了一流专业的基础(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教育学类专业)、促进了专业认证的通过(学前教育取得国家级师范专业认证)。
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的自觉性:
成果着力提高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教育学类专业教学制度,实现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创新教学方法和以激励学习动机和专业兴趣为着力点的过程性评价制度。
形成地方高校“分类建设”的课程特色:
构建了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分类建设”的理论框架,克服了地方高校同质化严重、专业趋同度高、学科建设薄弱的困难,建设了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流专业、优势学科、一流课程,并总结了“分类建设”课程的内涵、意义、价值、设计与实践经验。
创新之处
成果助力新时代地方高校国家级一流教育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通过实施“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课程思政”为纲,以“跨学科、跨专业、交叉性”为目,做到“纲举目张”,使成果具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成果为跨区域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了范例:
成果遵循“分类建设”原则,以地方高校为切入点,涵盖河南、山东、河北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和国家级一流教育学类专业;采用项目实施总体协调,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根本,突出重点特色、因地制宜,分别侧重在学科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实施一流课程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研究、一流课程教学团队,在特色骨干高校实施一流课程创新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有改革信息收集的广泛性、成果的可信性,改革信度和效度的科学性和代表性,以及成果推广的覆盖性。
成果注重将课程建设基于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基础之上:
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新文科”建设、当代课程理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论、OBE教学理论等的研究,分析总结地方高校一流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精准定位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提供新视角与新方法。同时透过对理论与实践多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梳理出地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要素的构建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