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临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1-04-27浏览次数:156


新乡医学院临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建设情况总结

 

近年来,在新乡医学院活跃着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不忘初心三尺讲台呕心沥血育英才,现已是黄河两岸桃李芬芳;他们牢记使命实验室里言传身教培名医,到如今大江南北杏林春暖,这就是医学检验学院临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我教研室自2004年成立以来,结合专业学科发展动态,以学生培养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吸纳了国内外一批高层次人才,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层次高、学缘广的教师队伍。教研室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9人,其中4人为归国博士,其余5人均为国内顶尖高校毕业。教研室教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始终不忘人民教师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团队教师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投身到新冠肺炎相关的教育教学、宣传引导和科学研究中,体现了事业至上、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为筑梦中国、出彩河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战疫情网络教学亮点纷呈

疫情来袭,举国迎战。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贯彻上级关于科学防疫和网上教学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勇于担当,全面参与,精心谋划,科学实施,精细管理,使教育教学亮点纷呈。

医学正逐步走进以精准医疗为特点的分子医学时代,作为分子医学的基础支撑和诊疗先导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在检验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冠肺炎诊断的标准是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的基因扩增,特异治疗期待新的靶向药物,有效预防更是依赖于高效特异度疫苗问世,这些都直接依赖于生化与分子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快速进展。我教研室承担着医学检验、卫生与环境检验等多个专业的《临床生化检验》等六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于海川博士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中围绕热点问题开设新冠肺炎专题讲座,进行了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明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与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这门课紧密相关,高效准确地做出结果,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研室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经过授课老师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调研,并利用现有教学和学习平台,制定了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详细网络教学工作方案。根据教学日历安排教学任务,合理制定教学进度表和教学活动安排表,责任到人,明确每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助教,每周按时进行集体备课。课前授课老师会提前一周把课件、课程预习内容和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到线上课程平台并发布课程通知,课中采用混合式教学,即采用课前自学(教学大纲+电子书+教师课件+慕课资源等)+重难点直播约+课中辅导答疑的模式进行。实行随机签到制度,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授课;发起随堂测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在线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并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课内课外相贯通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本教研室坚持课堂思政做统领通过“网络直播+课前互动+讨论区留言”的方式将战“役”素材、时政热点、国家政策、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中华传统美德等多种元素融入网络课程教学,把思政教学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全方位开展线上课堂思政教学。李平法教授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和临床实验室管理等课程授课中,以我校学生郝莺歌奋战武汉抗疫一线为例,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抗疫案例有效融入,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和价值观提升。他还利用担任的全国学术职务,参与多场新冠肺炎检测与质量控制专题讲座和专题会议,并适时组织师生参与听会和讨论,真正做到把疫情当教材,化为危机,在实践中学习,在抗疫中成长。

二、重培养树立优良师德师风 

立业德为首,执教品为先。教研室十分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努力打造一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研室老师积极参加高校师德典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到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报告会、座谈会,宣讲政策法规,宣传先进典型;认真学习师德师风教育指导性读书目录组织学习讨论等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学习,深入便捷地开展学习。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活动,积极参与师德师风主题演讲比赛,广大教职员工的平凡事、典型事、生动事入手开展多种文体形式师德师风主题教育。

教研室支持新教师参加学校为期一年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尽快完成角色转化,筑牢教书育人的思想政治基础和教学能力基础,认真完成理论学习模块、教学实践模块、交流考核模块三个培训模块的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鼓励他们参加临床教学能力培训骨干师资培训,听取学术报告专家讲座,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培训,先后有5人次在“翰香杯”校园原创诗文创作与朗诵大赛、“不忘初心担使命、同心共筑民族情”主题演讲比赛、“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师德主题教育征文等活动中获奖。

三、重素质促进教学多元化改革

在高等教育回初心的精神指导下,我们崇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医学检验专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对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原理、实验中注意事项及实验研究内容,有针对性的确定讨论内容,明确哪些是需要学生了解的背景知识,哪些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对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结合专业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利于应用到实用、高效的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使用具体的病例,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临床工作中的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课中,突出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作好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鉴别诊断疾病。结合临床化验单,每组给半个小时讨论时间,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讲解,最后由老师做总结的教学方式,加深同学们对相关检验知识的掌握,明白相关指标跟临床疾病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四、重创新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近年来我教研室利用良好的科研平台,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实施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取得较好的成效通过科研创新人才训练计划,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本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有益的思路。

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科研资源对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医学检验学院的教学科研资源相对比较完善,目前拥有四个平台: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免疫与模式动物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免疫与靶向药物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医学检验学院科研实验室。各平台都有本教研室优秀教师参与。我我们对教研室教师的考核不应仅仅停留于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而应与其带教能力相结合,通过学生反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教研室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也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完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为科研创新班学生配备导师,导师不仅担负教学、科研工作的指导,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指导学生的选课题、做实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另外,科研创新班和各个导师均建立了“学术汇报”和“学术讨论”制度。汇报和讨论的科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课题研究进展、文献汇报、最新试验方法及实验技术的应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加强学术思想,获取最新专业知识和改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多时间紧的情况,学院对科研创新班实施了教学大纲的修订,第四学年实习阶段,一个学期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一个学期到实习医院进行临床检验相关实习科目。所有这些优化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给了同学们更多参与科研实验的机会和时间。

五、重根本教学育人硕果累累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科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共计15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32篇;专利鉴定6项,参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培养研究生21人。本科生、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32篇,其中学生第一作者医学二区高分论文有2篇。朱建博士指导的2015级本科生李欣同学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2017级研究生薛敏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研究生学术大赛中获一等奖。

应届生就业率稳步提升,近五年就业率均超过95%,2018年达95.95%,考研录取人数逐年上升,考取国内名校率逐年上升。检验学子遍布黄河两岸,医学英才驰骋大江南北。2018年本教研室被评为学院优秀教研室,2019年被评为“校榜样教研室”,同年也获得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单位。

目前,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国内疫情还没有结束。教研室教师仍将以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坚持事业至上,献身新时代,为推进我校“三大工程”和“四位一体”建设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返回原图
/